仅观察近一年NFT交易量(如下图所示),本年的爆发增长可以总结为:首先,供给的增加刺激了需求上升,传统IP的进入(包括体育、影视和音乐等)和优质原创作品的积累,为NFT的供方提供了丰富的可交易资产。其次,链上资产的增长和新用户的进入表现为旺盛的NFT购买和交易需求。最后,配套工具和基础设施相对完善,为交易提供了便捷的场所并降低了摩擦成本。
从技术发展和商业模式的角度看,NFT以IP为载体,为版权相关的交易提供了前所未有的高流动性市场;以加密资产为交易媒介,带来了全新的资产和所有权的概念。NFT成为了连接现实世界资产和数字世界资产的桥梁。虽然近期NFT的交易额和热度有所回落,但日活用户已保持在万数级别,日交易额保持在百万美金级别,与NFT相关的项目市值也已达到数十亿美金。
截止到2021年3月末,NFT所代表的的总市值已经超过200亿美元,占同期加密市场总市值的1%而无论是市值、交易量还是市场热度的增长,NFT领域基本已经挣脱了加密市场本身的增长上限。
文化价值数字化与全新的商业形态如果把NFT理解为价值的容器,首先明确容器的适应性,其次无法脱离其承载的内容价值。理论上来说,NFT可以是任何数字化的东西:声音、图像、文字、一件游戏里的道具甚至现实中某件实物的所有权数字证书等等,每个NFT都可以像实物资产一样买卖,但区块链技术使得人们可以对其所有权和有效性进行跟踪。古驰(Gucci)曾与科技公司合作过AR虚拟鞋系列。而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和博柏利(Burberry)则分别为《英雄联盟》和《王者荣耀》中的角色设计带有品牌特色的限定皮肤。
从当代艺术的视角来看,Beeple作品大获成功是数字艺术形式的重大跃进,是其创作概念与实验性呈现方式的融合的成功。远远早于NFT或者数字资产,数字艺术的探索从信息工业诞生起即已经展开。上世纪五十年代起用示波机捕捉光波影像的Laposky是最早采用数字化形式进行创作的艺术家,他通过操作精密仪器为电子摄影并集结成系列作品。九十年代将绘画、摄影和PS等各种创作工具融合到的Faure Walker也数年坚持每天创作一幅数字艺术品。 直到今天的Beeple在链上原生发行通证化的艺术品,这些创作者都在尝试借助技术的革新拓展人文价值的承载极限。在此前人们很难想象一个JPEG文件如何定价和交易,而基于区块链,创作者在其原生的数字化环境下和利用其开放的网络设施,完成了一整套作品产生、流转、定价、确权和防伪溯源的流程,并规避了这些复杂环节的模糊地带。
在商业艺术品及其衍生的艺术消费品和文化周边产品的领域,年轻一代消费者对于新事物接受程度的提高和对文化产品消费力的提升,使通俗收藏品市场的潜力逐渐显现。Z世代是在数字叙事中建立起的观众体验,是当代数字世界的原住民,不同于在纯艺术(fine art)与数字艺术(digital art)叙事的过渡中成长期的千禧一代,他们天然对电子形态的价值抱有认同。对于千禧一代的消费者而言,NFT天然与各类网络迷因(Meme)高度融合,在趣味性上的高认同, 自然极大提高了NFT的吸引力。
基于区块链所实现的的高流动性和价格公开、交易过程透明等特性,是线下交易无法企及的。NFT 颠覆了创意和内容行业的权力结构,将更多控制权交还给创作者,相信会有越来越多的创作者和IP加入到NFT行列中来。以目前的链上数据为例,NFT的平均单笔交易额在万元左右的级别,链上可能会产生如泡泡玛特类似的千亿级新市场。
随着文化认同愈渐凝聚在数字化载体上,数字世界对人性的各类需求的满足能力也在提升,人们可以在虚拟空间内进行足够丰富的经济活动和文化活动时,一个新的与世界交互的方式也产生了,即元宇宙。
元宇宙:构建在虚拟上的真实区块链构建了一个开放稳定的价值载体,并为数字化的价值流动及个体间的协作提供了充分的可能性,但构建一个完整的世界观体验还需要庞大的基础设施支持。5G、VR设备、IoT设施、AI技术及清洁算力都是缺一不可的关键产业支柱。在区块链方向,数字身份系统、去中心化存储及雾计算仍有待发展。
根据目前形成的共识,元宇宙的五大要素包括可靠的经济系统、虚拟身份与资产、强社交性、沉浸式体验及开放内容创作。如果说元宇宙最终要达到在创造独立的沉浸式虚拟数字世界,具备开放性、自洽的经济系统、低准入限制、流畅的现实交互和存续性,那么我们现在所处的还是元宇宙的萌芽时期。
根据支柱产业发展水平可将元宇宙历程分为以下阶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