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生态 >正文

创新案例:基于区块链的场外交易结算服务平台

2020-01-06 20:33:00    来源:互联网    

传统的场外交易缺乏公开性、透明性以及有效的风险管理,譬如过去曾屡见不鲜的“萝卜章”事件,充分暴露了传统场外交易模式所蕴含的诸多局限。金融危机之后,场外交易场内化已经成为一种趋势,包括产品的场内化、交易的场内化和风险管理的场内化。场外交易的核心问题在于信用风险管理机制不足,对交易对手方的信用情况缺乏有效的跟踪与评价手段。将区块链应用于场外交易系统可以具有以下优势:一是可以保证场外交易的真实性、不被篡改,便于看穿和追踪,并降低传统CCP登记、信用担保、强制执行的成本,有效控制风险;二是通过智能合约实现实时的自动信任建立、交易、清算和结算,简化场外发行和交易流程,提升交易效率;三是利用区块链构建监管节点,可以针对特定主体、产品、交易者和规模等,设定定制的监管方式和手段,使得监管更加有效和智能。

基于区块链的以上优点和交易所在市场组织方面的天然优势,不少境外交易所着手开发基于区块链的场外交易平台,一是提供场外清算或场外交易的电子化平台;二是建立交易集中登记及托管平台。

“百川”平台是将区块链技术应用于场外交易及结算方面的一个概念验证原型系统,采用私有分布式账册方案。主要提供智能合约、托管清算和智能监管功能,由上交所资本市场研究所和技术公司合作完成。相较于“产品标准化”的场外产品场内化思路,“百川”利用智能合约实现的“清算智能化”覆盖大多数场外交易场景,降低合约执行成本,简化交易后业务环节。当场外交易智能合约在平台中成功执行了权益的转移操作之后,平台账册的记录随之改变。随后,平台可依据相关登记结算机构的业务规则,代理市场参与者完成基础资产权益的转移。

得益于私有式的业务场景和机器易读的合约设计,“百川”平台使监管的实施上具有以下优势。一是“看得到”的穿透式监管。若所有的场外交易均在平台中执行,则监管者可以轻易获取合约内容、合约关联方等信息,实现穿透式监管。二是“查得完”的智能分析功能。相较于文字合约,智能合约的程序代码更容易被人工智能等技术获取和分析。平台可以提供智能化的监管工具,实现合约内容理解、合约方关系判定、关联交易追踪和市场风险压力测试。三是“管得住”的侵入式监管。场外交易在特定平台内运行,可以给监管层提供深入业务运作一线的监管机会。当发生风险事件或发现违规行为时,监管机构甚至可以直接中止相关交易的执行。

为验证智能合约的灵活性和可用性,“百川”平台中试验了五组不同复杂程度的示例智能合约。它们分别是普通欧式期权、多边参与期权、关联交易合约组、产品嵌套合约组和辅助交易合约组。经验证,“百川”平台可以提供自动和半自动的合约运行方式,灵活地支持场外合约设计。

在智能监管功能方面,“百川”平台中设计了交易对手方关系查询、用户看穿和产品看穿等智能监管的示例场景。经验证,“百川”平台可以为监管提供良好的监管工具。在未来,监管层还可通过在模拟运行系统中改变价格、违约等变量,方便地对整个场外市场进行压力测试。

“百川”平台的技术实现主要基于HyperLedger面向商用的区块链智能合约开发框架fabric。此外,“百川”平台还引入了Echarts、Nodejs等数据可视化和web工具。

通过该概念验证项目,可以得到三点启示。一是区块链技术在构建功能完善、监管有力的场外基础设施方面具有普适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智能合约可以为交易合约设计提供充分的自由度,满足市场参与者的需求。得益于封闭式的业务环境和机器易读的合约设计,将会有条件开发出“看得到”、“查得完”、“管得住”的监管工具。二是可依据业务场景和技术成熟度逐项应用智能合约、分布式账册等新型账册技术。各类新型账册技术成熟程度不一,对现有业务框架的影响程度也存在差异。在现有业务环境和市场格局中,可以逐步应用新型技术。三是新型账册技术仍在快速发展中,业务环境尚待完善。目前,这些技术的大规模落地应用仍存在技术和业务方面的难点。解决这些难点的能力,将会是未来金融机构核心竞争力的体现。


[责任编辑:editor]

相关新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