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区块链被列为“十四五”七大数字经济重点产业之一和国家大数据战略的推进,区块链与实体经济深度融合正在成为大势所趋。
由于中国农业产业长期面临经营产品质量层次不齐,监督力度不足等问题,在转型升级的道路上障碍重重。而区块链具有分布式协作下的点对点信任,不可篡改的记录恰好可以解决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中的诸多痛点,实现农业产业增值。
农产品市场及监管之痛
我国农产品市场长期遭受劣质产品鱼目混珠的问题,某些生产经营主体对质量安全认识淡薄,存在使用违禁投入品、投入品使用不规范等现象,但是最终的产成品却难以被区分开来。
对于监管来说,亦存在以下问题:
监管手段单一
现有处理以事后监管为主 ,缺乏生产过程中的监控手段。
监管资源少
农业生产过程标准化程度低,生产经营点多面广,监管资源有限,工作被动。
违规追溯难
生产过程数据缺乏,数据完整性差,数据真实度缺乏,难以及时发现风险隐患和违规行为,对问题农产品难以调查取证。
监管信息化水平不足
传统的信息化监管是由上而下的多层多级监管,各层级间尚未实现多技术、数据融合的智慧监管。
建立农业信用链
作为一个农业大国,中国一直很重视农业和相关技术的发展。数字技术提高了农业生产力,可以利用物联网(IoT)、区块链、大数据、移动互联网、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大力推动农业全产业链改造升级,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插上数字化的翅膀。
区块链技术被多行业认为是第四次工业革命的重要引擎。
区块链的主要特点可以概括为:1)中心化。2)机器自治性。3)安全可靠、不可篡改。区块链的上述特点有效保障了系统的安全性、透明度和可靠性,“区块链+”成为发展热潮,应用领域已从金融领域延伸到各实体领域,在农业领域的应用包括不限于:
农产品的溯源
溯源一直是农业产业发展的痛点之一。区块链技术可以保证记录的不可篡改,使用IoT技术和传感器采集数据可保证源头数据不受人为因素的影响,提高农产品的安全性和食品的安全性。
农业供应链的信用重塑
使用区块链技术,参与方可以通过数据共享,大数据分析,建立种植户、采购商、运输及零售商之间的信用评级体系,利用智能合约保证参与方之间公平交易以及加快流通效率。
中小农企融资成本的降低
建立区块链的信用体制后,金融保险机构可逐步加入,为中小种植户、养殖户等提供更好的金融保障,使小额融资变得更简单。
生产和流程成本的降低
使用区块链和IoT技术后,数据可以自动采集和存储,减少人工投入和其他设施投入,大大降低生产和流通两大环节的成本。
基于农信链的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
基于区块链技术开发农产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可针对性解决当前食品质量安全溯源体系的缺陷,主要体现在如下几方面:
1)保障供应链上各个主体的互信水平,满足产品供应链信任安全体系的构建需求,低成本高效率地解决现有溯源领域的信任难题。
2)去中心化架构实现数据保真。
3)耦合大数据应用和云计算技术,实现全流程可追溯。
总结
2020年中央一号文件指出,要依托现有资源建设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加快物联网、大数据、区块链、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领域的应用。智慧农业是数字技术科技创新的新场景,科技创新与农业产业的深度融合,不仅会催生农业产业发展新动能,也会引发数字技术、数据科学和区块链等技术创新。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