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谦
重庆合纵律师事务所 金融证券保险实务中心副主任、中级金融经济师、重庆电视台《拍案700》、《大城小事》等栏目公益律师
俗话说:钱不是万能的,但没有钱是万万不能的。钱是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时时刻刻都不能缺少的事物。可以说钱是这个世界“活性”的来源,它能让人安身立命,能给人以最大化的自由、幸福。虽然说我们每天都在为了“钱”而忙碌,通过“钱”去实现各种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满足,但我们是否真的了解“钱”的本质和机理?同时,当下“区块链”和“比特币”的概念被推到风口浪尖,可谓炙手可热。形形色色的企业,无论是否涉足IT行业都巴不得要搭上“区块链”这辆迅速驶往财富的快车。那么什么是“区块链”?区块链在我们的金钱发展史上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存在?
一、钱是什么?
追本溯源,我们先搞清楚什么是“钱”?虽然我们每天都在使用“钱”,但“钱”到底是什么东西?难道就是那一张张薄薄的纸片?要理解这个概念,我们需要追溯到货币的起源。人类在“狩猎、采集”时期是完全没有金钱概念的,每个部落自给自足,从食物到衣服,有需要就自己去采集,自己去生产。部落里存在着简单的物品交易市场,比如拿一块肉去换一双鞋,帮人剪一次头发换回一袋小麦等等。但随着生产力的提高,货品种类和人们需求的增加,以物易物就出现了问题:比如说有人拿一袋土豆去裁缝那里,想换一件衣服,但裁缝这时不想吃土豆,他想打一个离婚官司。那么,如果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找一个想吃土豆的律师来达成三方协议。不同商品和服务之间的相对价格、价值转化问题随着社会分工和物资丰富日益突出并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有一个大家共同认可的“一般等价物”来称量所有物品的价值,也就是“金钱”。
但“金钱”到底是什么?这个问题仍然没有说清楚,不同的地方用不同的东西作为金钱,比如贝壳、狗牙、羽毛还有大麦,在监狱、集中营里,人们用香烟作为硬通货。为什么这些东西可以作为“钱”?原因在于大家对此有共同的信任。虽然有些实物本身并没有价值,比如成本只有几厘钱的钞票,但由于大家都认可其为“一般等价物”并加之以国家信用在背后背书,因此,一张标有100元面额的纸片便具有了100元的购买力。黄金也是如此,黄金不能吃不能穿,硬度也很低,不能制作成生产工具或武器。可以说,黄金并没有太大的实用价值,唯一的用处是做成首饰和标志权力的皇冠。但巧合的是人们都信赖这种黄色的金属,国家也将黄金作为铸造货币的材料并印上国王的头像和面额,只要人们相信国王的权威和人格就会相信他所发行的货币。最早的金钱制度大约出现在2500年前美索不达米亚的银舍客勒制度。一舍客勒代表了8.33克的银子。根据《汉谟拉比法典》:若某个上等人杀了一个女奴就要赔偿20舍客勒的银子;若医生为自由民接合断骨,则病人应给医生五舍客勒的银。”
而大约在公元前640年,土耳其西部吕底亚王国的国王阿耶特斯铸造出史上第一批硬币。这些硬币使用金或银的材质,有标准重量,并且刻有识别印记。印记有两种意义:第一,印记指出硬币里含有多少贵金属。第二,印记能证明发行者的身份,彰显硬币的权威和法定地位。几乎现在所有的硬币,都可以说是吕底亚硬币的后代子孙。
综上所述,金钱就是人们的“共信”加上“权力背书”的结合,金钱并不是物质的现实,而是人们心理上的信赖和想象。在这一点上,钱是人类有史以来讲得最成功的故事,这是唯一一个人人都相信的故事。不是每个人都信上帝,不是每个人都信国家,不是每个人都信人权,但是所有人都相信钱。所有人类创造的信念系统中,只有金钱能够跨越几乎所有鸿沟,不会因为观念、性别、种族或性取向而有所差别。ISIS和北朝鲜们虽然痛恨美国的政治、文化、宗教,但在钱的问题上,他们却一点都不恨美元,甚至积极拥抱美元资产,因为没有人会跟钱过不去。这便是建立在“虚构”之上的“钱”的魅力。
二、金钱的演化
金钱诞生以后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经济交易的繁荣经历了多次的进化。从最开始苏美尔人用大麦谷粒作为货币,产生了麦元制度;之后因“物资货币”不易储存和价值转换而采用贝壳或贵金属作为价值尺度;随着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沉重的金属货币的局限性也逐渐显现出来:不易携带,每次交易需要将大量的时间和成本耗费在支付环节,降低了效率,阻碍了贸易,为此,纸质货币又登上了历史舞台。从大麦、贝壳、金属到纸币这类支付载体都可以归类为 “实物货币”。但除了实物货币而外随着科技的发展还有一种货币形式,那就是“记账货币”。“记账货币”就是当下流行的银行转账或互联网支付。当你收款或消费时,不会发生物质的现金交换,而仅有电脑端的数字加减。这种新的支付方式大大降低了交易成本和交易风险,用一部手机就可以走遍天下。目前全球金钱总和为60兆美元,但所有硬币和钞票的金额加起来还不到6兆美元,换句话说,全世界超过九成的金钱都只是显示在计算机上的数字而已。
记账货币的构成核心是央行、商业银行和第三方支付机构,它运转的基础是银行的信用和信息安全。将财富虚拟化、数字化,能够最大程度的提高资产交易的效率和价值传递的速度。在“记账货币”的世界里,央行是全国这个“大帐本”的总管,所有在这个国度里发生的每一笔交易都由央妈来监管、记录。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目前的“记账货币”是一个“中心化”的金融体系,这个中心就是央行或者说国家主权。但“中心化”记账存在很多问题:金融权限过于集中;银行信用可能破产;数据信息可能被篡改;公民的个人财富可能因货币超发而被稀释。这些是“中心化”记账存在的硬伤,也是区块链技术产生的动力来源。
三、区块链是什么?
提到“区块链”可能大家还比较陌生,但如果到说“比特币”,那么只要稍微关注金融动态的人一定耳熟能详。比特币(BitCoin)最早由名为“中本聪”的神秘人于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时创造。当时的美国政府为了摆脱危机,从而过度“量化宽松”,通过超发货币,稀释全球其他同美元挂钩国家的资产、外汇储备,从而达到转嫁危机,让他国买单的目的。
在中本聪眼里,如果能够去除货币发行的中心化问题,创造一个不会无限超发,公平公正、透明可追溯的货币机制,在没有中心化机构的情况下实现全球范围内价值的自由传递,那对于全球经济来讲都将是一次革命性和永久性的进化,基于这个目的,比特币应运而生。而比特币的底层技术就是区块链。
1,比特币具有去“中心化记账”和“保值”的特点。
所谓“去中心化”就是人人都可以记账,每一笔交易不需要一个中心权威的记录、认可,大家对这一笔交易进行共同见证和记录。由于“去中心化”,因此比特币是一种无主权货币:它的产生是基于整个全球互联网网络,而非某个主权国家,并且它是一种全球流通的数字资产。
所谓“保值”是指比特币的数量恒定,不可增发,一共就2100万枚。它按照设定好的时间和程式产生,将于2140年发行完毕。由于稀有、不能被人为超发,因而它具有很好的价值储存的作用,为当今不少国家居民的新型理财方式。虽然数量恒定,比特币却可以很容易的分割和流转,一枚比特币可以被分割到小数点后8位,也就是说一枚比特币可以分割一亿份。
2,比特币的运行机制
在此,我先简单介绍一下,如果你想将手中的比特币转给你的朋友,需要进行以下几个步骤:
第一步:登录比特币的钱包,类似于等于登录网银。
第二步:选择转出币的钱包。
第三步:选择从哪一个比特币地址转出比特币。
第四步:填写好转出金额及愿意为此笔交易承担的手续费,用私钥进行签名提交比特币网络处理。
第五步:等矿工打包确认处理。
这个操作步骤是不是同我们熟悉的网银转账如出一辙?
此外,如前所述,在目前的记账货币体系中,央行掌握了全国的记账大权。可以说谁掌握了“记账权”,谁就把控了经济运行的命脉。而比特币的运行机理就在于“去除中心之后的竞争记账。”所谓“竞争记账”是指在每一笔比特币的交易信息被提交比特币网络后,大家通过计算机网络进行竞赛,从而获取该笔交易记账权。竞争记账的胜出者将获得新产生的比特币奖励以及手续费收入,这个争相记账的过程就像在数字网络中进行 “挖矿”。记账的组织或个人就被叫做“矿工”。
在需要记账时,比特币网络会出给每个矿工一道超级难的数学题,并且只给10分钟的计算时间,在这10分钟内哪个矿工能够率先解出答案,哪个矿工就获得了记账权,进而获得新发行出来的比特币。这个过程一直重复持续,就像进行一场不知疲惫的抢答游戏,直到2140年比特币全部发行完毕。谁能计算出答案,取决于矿机的“算力”,这个“算力”占全网算力的比重,决定了它取胜的概率。所谓“算力”是指每秒能做多少次哈希碰撞。简单一点讲,能否挖到矿,取决于你拥有多少台矿机,你的矿机是否强悍,运算能力是否具有比较优势。
此外,在比特币的运行规则里还有两个概念:工作量证明机制POW和权益证明POS。前者是指大家奉行依靠工作量来取得记账权利的规则,谁付出的多,计算的多,能力强谁就取得记账权、取得比特币,对此,全网络达成了共识机制。后者是指谁持有的比特币越多,谁取得记账权利的可能性就越大,对此大家也达成了共识。此外,比特币的运行规则还有很多,在此就不一一列举。正是由于这些“共识”和“共信”赋予了比特币“金钱”意义上的价值。
3,区块和区块链
上面提到,每10分钟比特币网络就会产生出一道数学题,这道题就涵盖在一个区块里面。如果说区块链是一个大帐本,那么区块就是这账本中的一页。区块里面包含了身份信息(诞生的时间和编码,哈希值等)和网络里的交易。每个区块被打上时间戳,进行编码并按照先后顺序连接起来形成区块链。
由于区块链是一个大众参与、竞争并且不断加长的设计,想要篡改和伪造里面的数据是十分困难的。正因如此,比特币及区块链才对外宣传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不可伪造的特点。我是这么理解的:去中心化是对传统权力体系的挑战,符合互联网颠覆一切的气质;全民参与,分布式记账,带来流动性和安全性,让这一切看起来取得了比传统货币压倒性的优势。此外,比特币同法定货币的兑换价值在2009年时还仅仅是1万比特币换25美元,约175元人民币的披萨券,到2017年最高点时1比特币可以兑换4285美元,约3 万元人民币,8 年间比特币的价值增长超过 500 万倍,让人如何不疯狂?
4,区块链的“走红”
受限于IT知识的匮乏,本人不能从更深入的技术角度对区块链的运作机制进行分析,在此举一个形象的例子帮助大家理解:区块链就是一个网络数字的游戏模式,类似于一个脚本程序,不同的人可以在这个大规则之下进行设计和编排,从而产生出形形色色的数字货币,比如比特币、以太币以及迅雷推出的“玩客云”等。这些数字货币到底有没有实际价值,能不能代表未来金融发展的趋势,这个还真不好下定论,但是由于一夜暴富的刺激,加上人为的鼓吹和煽动,导致当前数字货币的炒作和投机已经到了监管不得不插手的地步。
这项本来生机勃勃,万众参与的“游戏”逐渐变了味道:各种同IT八竿子打不着的企业也开始争先恐后的ICO(初次币发行),将区块链技术当成是“融资”“吸金”的工具,抱着挖一锄头就跑的心态大肆“行骗”,唯恐没赶上这趟“致富快车”,那些跟区块链粘上点边的“正规”企业的股票也一路飘红。人们在这场创富盛宴中迷失了自己,也让原本可贵的金融创新偏离了最初的价值轨道。根据工信部经济研究所所长于佳宁所述“市场上,更多的区块链项目存在不切实际的宣传和炒作,估值偏离基本价值,这样存在泡沫的项目在区块链应用中占据95%。”
此外,比特币虽然具有“真实货币”最重要的特质:“共同相信”,但它却存在天然的缺陷:没有权力的背书。由于“去中心化”,比特币天然就是国家主权的敌人,国家主权的一个重要组成部门就是金融主权,金融主权的一个核心要义就是货币发行管理和流动性管理,而比特币要达到的目的是“去中心化”,不受国境和国家权力的限制,稀释和淡化国家主权的概念。就冲着这点,比特币的发展必然会遭致国家主权的干预,特别是当它发展到一定量级,对国家金融秩序产生负面影响时,调控和打压就势在必行。
结束语
从贝壳到区块链,这是 “金钱”发展所走过的历程,“金钱”的发展史就是人类“信仰”的发展史、“故事”的进化史。世上本没有“钱”,信的人多了,便有了黄金、货币、财富。 关于“区块链”到底代表了先进生产力,还是仅仅是一次科技泡沫的狂欢,在此还不能过早下定论,但任何事物的发展都应当在正确价值观、方法论的引领下才能经久不衰。“区块链”到底能“火”多久,让我们拭目以待,但在此给那些试图进入“币圈”的朋友提个醒:贵圈水深,量力而行,切莫当了韭菜被人收割。
文中部分图片来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