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行各业可能都因为虚拟易改的电子数据“有口难言”过:
青山绿水是美好的愿景,但总有企业为了追求经济利益,不顾环保要求,偷排漏排不说,竟然还“动手脚”——伪造、篡改环境监测数据,试图逃避处罚。如何杜绝企业的这种违法行为?
客户明明买了产品A,非要说自己买的是产品B,无奈之下,银行拿出了相关交易合同,但是客户又不承认这份交易合同的真实性,对簿公堂最后竟然还是银行落败,原因是无法提供相应经得起质疑的证据。
成本巨大的航天卫星发射,需要经过多个环节确认,然而尽管小心再小心,却总有故障猝不及防,造成无可挽回的损失。问题出在哪一环?追溯起来是个大工程。
……
以上这些,都说明,数字经济时代,电子数据已成为主流的证据类型,很多时候我们都需要电子数据来认定事实真相,来“自证清白”。
电子证据占比73%与采信率低至7.2%的矛盾
然而,相比于白纸黑字的传统证据,电子数据极易遭受破坏,即容易被篡改、不易固定和保存,被采信度极低。
数据显示, 2018年全国2万多件民事案件中超过73%涉及电子证据,电子证据已经应用于商务往来、离婚财产、证券纠纷、互联网金融、电子病历、聊天记录中等不同类型达43种。但对中国裁判文书网8000多份与“电子证据”“电子数据”相关的裁判文书统计发现,明确作出采信判断的电子证据仅占比7.2%。
用区块链自证数据真实的需求与上链高技术门槛的矛盾
如何让电子数据成为合法的电子证据,目前一个普遍的共识是用区块链技术。因为区块链具有去中心化、不可篡改、全流程留痕、可追溯等技术特性,有“信任的机器”之美誉,天然适合解决传统电子数据易消逝、易被篡改带来的各种问题,提升电子证据的可信度和真实性。
但是如何上链呢?大部分企业和机构,听了太多区块链的优势,也想要为自己的数据资产加一份保险,却因为不懂技术一脸懵逼。
让技术小白也能“傻瓜”上链的区块链机什么样
现在,冲着这一市场痛点,有款利器来了。中国终端管理安全市场领导者北信源,和电子数据存证行业龙头安存科技,6月10日宣布正式推出全球首款区块链机。有了这款硬件产品,企业、机构可将电子数据轻松变成区块链数据,实时存证,大大提升“自证清白”的能力。
安存科技的CTO戴智说,无论是去年区块链成为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集体学习的议题,还是今年4月20日,在国家发改委举行的例行新闻发布会上,区块链正式被列为“新基建”的信息基础设施,都说明国家对区块链技术的认可。“但驱动我们研发可以‘傻瓜’上链的区块链机,更来自于市场的动力。我们发现很多客户有用区块链存证、固证的需求,但是部署起来的费时、费力,让他们打了退堂鼓。”
戴智说,目前市面上对区块链技术有个很大的误解,大家会觉得区块链既然是“信任的机器”,那么只要数据用上了区块链就是真实的,但其实区块链的不可篡改性只对上链后的数据负责,如果上链前的数据是假的,上链后的数据依然是假的,数据不可能因为上链而由假变真。所以,如何保障上链前数据的真实性,成为目前区块链存证应用最核心的环节,也是解决数据信任的最后一公里。
“‘上链’只解决上链后数据是否被篡改或真实性的问题,能保障上链前数据来源真实性或物理性的‘真链’才是区块链应用的王道。区块链机就是为了解决目前‘上链’不易、‘真链’更难的区块链应用窘境。除了让机构或企业方便快捷上链,更是奔着保障上链前、上链后数据真实性(或物理性)的真链目标和使命而去。区块链机实现真链和简单上链的一小步,却是人类区块链革命的一大步。“戴智说。
作为一位专业研究数字经济的专家,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数字经济研究院执行院长盘和林也证实了戴智的说法。他说,很多企业家知道区块链技术在固化数据和知识产权保护等方面的作用,也很有兴趣尝试,但就是摸不着门,现在看来,区块链机就是解决企业简单上链、精准而便捷的好办法。
据介绍,区块链机可以直接部署到企业的机房或云服务器端,作为物理节点与使用主体牢牢绑定,从数据产生伊始就实时上链,不仅记录数据产生的时间,也记录产生数据的服务器所在的经纬度,从而从时间空间两个维度保证上链前后数据的物理性和真实性,保障数据的原装、真实、可信。发明人安存科技和北信源公司,已共同申请国内和国际专利,专门保护发明人的知识产权。区块链机不仅完全国产化、安全可控,更是中国“硬核”科技在中美科技竞争中的实力体现,填补了世界范围内区块链科技创新应用的空白。
此前,在小范围市场需求测试中,区块链机受到航天、环保、金融、司法、行政执法、公安、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服务商等各领域欢迎。大家都说,区块链机操作简单、使用方便,区块链应用终于能真正落地,区块链也没有那么遥不可及了!